1. 首页 > 星座小知识 > 文章页面

有关矮子的歇后语(矮子里面拔高个歇后语)

“矮子”一词在汉语中既可以指身材短小的人,也可以指(事物)小而精致或出人意料的意思。而歇后语,则是一种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表达的一句含有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语言游戏。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以有关矮子的歇后语为线索,探讨文化与歧视之间的关系,并引导人们从一些表面“琐碎”的习语背后,去思考更深层次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现象。 一、人们对矮子的刻板印象与身份认同 “矮人一米多,掏耳嗅脚毛”、“矮子」”赛过长城”、“矮子没姑娘”……这些与“矮子”有关的歇后语,似乎在形成了有关矮子的一些刻板印象。从最直观的感觉上,矮子显然比普通人的身高要低。然而,在歇后语中,“矮子”更强调过于低矮的现象,甚至给人以卑小、可笑之感。例如“矮子掏耳嗅脚毛”,我们不难想象一个身高不足120厘米的小孩子,满脸皱纹,一只手拿着自己的脚,一只手挖着耳朵,极端丑陋可怜。这样的歇后语,显然不是在娱乐人们,而是在侮辱、诋毁甚至歧视某些身材短小的人。而这种歧视与其背后的原因,或许也是人们过度强调身高,或自身缺乏自信、认同的表现。 二、文化习俗中身材短小与高大的视觉对比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看,“矮子”与“雄哥大嫂”,是喜剧、相声、小品中常常出现的对比组合。在小品中,“矮子”通常被弱化或者甚至被刻意抬高编排,其目的是凸显高大对比。在相声、小品剧本中,“矮子”往往担任逗乐角色,其行为、语言、服装、造形都是惟恐不够夸张。而高大的形象,则被赋予理所当然的权威、优越感。例如相声中,“雄哥大嫂”总是扮演家庭、生意的中心人物,其态度自信、智商高显然是与其高大所带来的视觉优势不无关系。 三、如何去消解人际矛盾与文化分歧? 在过去的社会中,身材短小往往是优胜劣汰的标志。然而,如今,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身材的重视已经相对缓和,甚至开始构筑了新型的审美标准。如何去消解身高对于身份认同、社交交际带来的影响,关乎的不仅是体育锻炼、营养健康,更包括家庭、学校、媒体、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同时,相关的歧视、挫折与伤痛,也需要人们去接受、调适。在这一过程中,歇后语似乎成为了特别重要的文化载体和语言形态。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歇后语既有着记忆的力量,亦反映着社会的日新月异。 总之,在歇后语中,矮子这一形象若是被打造为喜剧、逗乐的短板,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歧视的影响。对于人们对待身体、形象、幽默等方面的观念与情感上来说,我们需要做到充满关爱、友好的传递。只有这样,这个充满智慧与诙谐的文化形态,才能不断产生新的历史发展价值。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