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4月份冷吗这个问题,新历四月份还冷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二十四节气以新历划分的吗写关于新历一月份的诗句二十四节气以新历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
立春: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过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春分日太阳在赤道上方。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安徽)。
清明: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能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杨柳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大。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这时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梅雨季节,空气非常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叫“霉雨”。
夏至: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太阳在黄经90°“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北半球正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心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生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是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勤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40℃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谚语,要注意防汛防涝。
立秋: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天气转凉,地面水汽结露最多。
秋分:斗指已。太阳黄经为180°。秋分这一天同春人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我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霜降:太阳黄经为210°。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习惯上,我国人民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我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太阳黄经为240°。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太阳黄经为255°。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荡”的严冬了。
冬至: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太阳黄经为285°。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不出手”。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在了一个循环。
节气的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节气的划分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需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来八、廿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其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是指寅,半夜衡指寅,白天魁是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是指卯,半夜衡是指卯,白天魁是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中国24节气中英文对照与时间
立春 the Beginning of Spring(1st solar term)Feb.3,4, or 5
雨水 Rain Water(2nd solar term)Feb.18,19 or 20
惊蛰 the Waking of Insects(3rd solar term)Mar.5,6, or 7
春分 the Spring Equinox(4th solar term)Mar.20,21 or 22
清明 Pure Brightness(5th solar term)Apr.4,5 or 6
谷雨 Grain Rain(6th solar term)Apr.19,20 or 21
立夏 the Beginning of Summer(7th solar term)May 5,6 or 7
小满 Lesser Fullness of Grain(8th solar term)May 20,21 or 22
芒种 Grain in Beard(9th solar term)Jun.5,6 or 7
夏至 the Summer Solstice(10th solar term)Jun.21 or 22
小暑 Lesser Heat(11th solar term)Jul.6,7 or 8
大暑 Greater Heat(12th solar term)Jul.22,23 or 24
立秋 the Beginning of Autumn(13th solar term)Aug.7,8 or 9
处暑 the End of Heat(14th solar term)Aug.22,23 or 24
白露 White Dew(15th solar term)Sep.7,8 or 9
秋分 the Autumn Equinox(16th solar term)Sep.22,23 or 24
寒露 Cold Dew(17th solar term)Oct.8 or 9
霜降 Frost\'s Descent(18th solar term)Oct.23 or 24
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19th solar term)Nov.7 or 8
小雪 Lesser Snow(20th solar term)Nov.22 or 23
大雪 Greater Snow(21th solar term)Dec.6,7 or 8
冬至 the Winter Solstice(22th solar term)Dec.21,22 or 23
小寒 Lesser Cold(23th solar term)Jan.5,6 or 7
大寒 Greater Cold(24th solar term)Jan.20 or 2
节气歌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
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
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
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1.关于1月到12月的诗句
正月晴和风气新,纷纷已有醉游人。(唐·白居易《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唐·韩愈《春雪》)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白居易《长恨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
不知十月江寒上,陡觉三更布被轻。(清·查慎行《寒夜次潘岷原韵》)
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唐·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汉·无名氏《别诗》)
2.含有一至十二月月份的诗句一月一回同拜表,莫辞侵早过中桥。
---白居易《拜表早出,赠皇甫宾客》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杜甫《春水生二绝》三月灞陵春已老,故人相逢耐醉倒。
---岑参《喜韩樽相过》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
---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八月湖太平,涵虚混太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白居易《早冬》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
---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高适《见薛大臂鹰作》。
3.关于写月的诗句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上元侍宴苏轼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洞仙歌苏轼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江城子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念奴娇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行香子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苏轼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留题延生观后山上小堂苏轼溪山愈好意无厌,上到巉第几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鬓眉纤。
不惭弄玉骑丹凤,应逐嫦娥驾老蟾。涧草岩花自无主,晚来蝴蝶入疏帘。
催试官考较戏作苏轼八月十五夜,月色随处好。不择茅檐与市楼,况我官居似蓬岛。
凤咮堂前野桔香,剑潭桥畔秋荷老。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会合古难必,此景此行那两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
4.有关于写“月”的诗句(明月:明月松间照(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向往自然美的情感);(清新秀丽,给人以愉悦美感。)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沧海月明珠有泪(沧海月明泣泪成珠,以美景衬感伤之情)冷月: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冷月即冷心,桥虽在,时已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见痛惜之情,伤今怀古之意跃然纸上)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暗示曲声的感人)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写谪居的郁闷心情,感慨)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夜月:又闻子规啼夜月(哀愁,更觉蜀道之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透别后心境的凄清冷落。
曲折写出作者的离情,细致深婉,被视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江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别”句借江边月影烘托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月圆人不圆)旧时月: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边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峨眉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为蜀人,李白对故乡峨嵋山的月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此诗写出了诗人与峨嵋山月,也可以说是故乡的自然山水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江上望月,月影随人;峡行月隐,思念不绝。)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思于俯仰之间,凝缩的语言,凝缩了乡思和乡愁。)《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以浓郁的诗情道出,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5.关于写月的诗句【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注释】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
6.关于写月的诗句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
4.声随幽怨绝,
云断澄霜月。
月影下重帘,
轻风花满檐。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7.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10.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1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2.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3.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1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15.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1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7.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18.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9.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0.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22.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2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25.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26,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
7.古诗词中描写月份的诗句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江山,朝天阕
辛弃疾——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夜来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渔家傲
【宋】石孝友
夜半潮声来枕上.
击残梦破惊魂荡.
见说钱塘雄气象.
披衣望.
碧波堆里排银浪.
月影徘徊天滉漾.
金戈铁马森相向.
洗尽尘根磨业障.
增豪放.
从公笔力诗词壮.
8.有关于月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11.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1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17.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18.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1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20.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21.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22.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3.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风飘荷叶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
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著一“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
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
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
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
9.关于“月”的诗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咏月诗句白兔:“此时瞻白兔,真欲数秋毫。”(杜甫)玉兔:“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
(贾岛)金兔:“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卢仝)蟾兔:“三五月正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兔魄:“慈乌夜夜向人啼,几度纱窗兔魄低。”(范椁)兔轮:“西瞻若水兔轮低,东望蟠桃海波黑。”
(元稹)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贾岛)蟾宫:“鲛宝影寒珠有泪,蟾宫风散桂飘香。”
(李俊民)清蟾:“已饶瑞英明朝满,先借清蟾一夜圆。”(范成大)明蟾:“永夜凉风吹碧落,深秋白露洗明蟾。”
(刘基)玉蟾:“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李白)半蟾:“西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
(李白)桂月:“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桂宫:“白兔如嫌冷宫,走入杏花坛下井。”
(高启)桂轮:“桂轮秋半出东方,巢鹊惊飞夜未央。”(方千)桂魄:“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王维)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雨楼。”(张正见)月魄:“日轮庄霜戈,月魄悬雕弓。”
(高适)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宝镜:“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李朴)金镜:“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王沂孙)玉镜:“冰含玉镜考寒在,粉傅仙阁月色多。”(郑谷)水镜:“柔只雪凝,圆是水镜。”
(谢庄)冰镜:“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孙平仲)飞镜:“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玉盘:“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玉环:“高星粲金粟,落月沉玉环。”
(白居易)玉轮:“玉轮涵地开,剑匣连星起。”(骆宾王)玉钩:“娥眉蔽珠栊,玉钩隔琐窗。”
(鲍照)玉羊:“玉羊东北上,金虎西南昃。”(刘孝绰)玉弓:“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李贺)玉鉴:“仰头看月见新鸿,形影霜飞玉鉴中。”(梅尧臣)冰鉴:“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
(元稹)冰轮:“昨夜忽已过,冰轮始觉亏。”(朱庆余)素娥:“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于风铃语夜长。”
(范成大)银钩:“一曲银钩晓,宝帘挂秋冷。”(王沂孙)琼钩:“琼钩半上,若木全低。”
(庾信)碧华:“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李贺)圆景:“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似繁。”
(曹植)。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