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两字是怎么来的
端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称为“龙舟节”、“重午节”等。端午的来源故事非常丰富,其中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中国的古代传说。
端午这个词的来源与屈原有关。相传,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他在楚国任职期间,见到了独裁的君主,觉得忧郁悲痛。后来,他在楚国政治上的失败和情感上的挫折使他感到无望,于是选择了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为了保护他的身体免受鱼虾蛇蚁的侵蚀,就在江边投放了一些粽子和五色丝线。这些粽子和丝线,既能吸引鱼类集中在一起,保护屈原的身体,也能捆绑住狐狸、豹子等野兽,防止它们侵蚀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名字也由此而来。“端”指的就是放在边缘。因为粽子和五色丝线是放在河边的;而“午”指的是“日正当中”,因为这个节日是放在夏季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在古代,人们还有一种说法:端午节讲求防霞气,重在吃艾叶鸡蛋、打雄黄酒,这可以驱虫、防病,还可以保持身体健康。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法逐渐流传开来,人们便开始用各种方式庆祝端午节: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等。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节日,虽然它的源头和具体成因有多种说法,但是它的传统和习俗,却是相当充实和深入人心的。每到端午节的时候,人们都用各种方式,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雄黄、赛龙舟、悬挂五色丝线等,弘扬着这个传统文化,表达着对古人辛勤劳作、追求真理、保卫家园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历史长河中这个节日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延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