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写故宫铜狮形态结构特点的一段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乾隆铜狮子座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狮子林1大门与祠堂狮子林的历史沿革写故宫铜狮形态结构特点的一段话一、狮子林1大门与祠堂狮子林,苏州四在园林之一,位于苏州老城区园林路,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名僧天如禅师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因园内“林有竹万杆,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维则得法于天目山狮子岩普因国师中峰,为纪念佛教的师承关系,取佛经狮子座之意,故名狮子林。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更名菩提正宗寺,后寺院荒废。清康熙年间,寺庙和花园部分隔墙分开。花园为衡州知府黄兴祖重修,名“涉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黄兴祖之子黄熙高中状元,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民国七年(1918年)苏州颜料大王贝仁元(字润生)购得旧园,延请名师重建亭榭厅堂,花费9年时间,大致建成现在规模:前祠堂,后住宅,西部为花园,占地约15亩。1953年,贝氏后裔将狮子林捐给国家,经整修于1954年2月开放。
狮子林 1大门与祠堂
狮子林景区座北朝南,拱形门洞上刻着“师子林”三个隶字,相传此字为乾隆皇帝江苏苏州狮子林御笔。细看“狮”字少了“犭”旁。景区正门关着,游客从两侧边门进出。
检票进入前院,迎面是一幢高敞的大厅。江苏苏州狮子林屋脊上塑有福禄寿三星雕塑,意为“三星高照”。此厅原是贝家祠堂。走进大厅,堂上陈列清式红木雕花靠椅、茶几,中间是一对青铜南狮,很是活泼可爱。
抬头见梁上高悬“云林逸韵”横匾,为著名苏州籍书法家顾廷龙手书。云林,元代画家倪瓒的号。明洪武六年(1373年),倪江苏苏州狮子林瓒经过狮子林时,应如海方丈之请,为狮子林作画、诗各一。
堂上挂有一副柱联“枕水小桥通鹤市;森峰旧苑认狮林”。上联“枕水小桥”,突出苏州水乡景色。有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鹤市”是苏州古街名。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吴王阖闾之女夭亡,出殡日,仙鹤舞引,群鸣于市,其地称“鹤市”,桥曰“鹤舞桥”。用在联句中更显狮子林的仙风逸情。下联说狮子林向以假山叠石著称,园中玲珑峻秀的太湖石叠成各种形态的假山,峰底石洞空灵,园西为水景园。虽经多次重建,但建园之初的简洁和写意的造园手法尚可依稀辨识。
二、狮子林的历史沿革1341年,高僧天如禅师来到苏州讲经,受到弟子们拥戴。
翌年(元代最后一位皇帝顺帝至正二年),弟子们买地置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
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由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为奉其师所造,初名“狮子林寺”,后易名“普提正宗寺”、“圣恩寺”。
史载,元末名僧天如禅师惟则的弟子“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以居其师”。
因园内“林有竹万,竹下多怪石,状如狻猊(狮子)者”,又因天如禅师惟则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佛徒衣钵、师承关系,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狮子林”。
亦因佛书上有“狮子吼”一语(“狮子吼”是指禅师传授经文),且众多假山酷似狮形而命名。
天如禅师谢世以后,弟子散去,寺园逐渐荒芜。
明洪武六年(1373年),73岁的大书画家倪瓒(号云林)途经苏州,曾参与造园,并题诗作画(绘有《狮子林图》)。
清乾隆初,寺园变为私产,与寺殿隔绝,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松树,故又称五松园。
1917年为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购得,经9年修建、扩建,仍名狮子林(园东为贝氏家祠、族学和住宅)。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姓和尚托钵化缘于长安,重建狮子林圣恩寺、佛殿,再现兴旺景象。
至康熙年间,寺、园分开,后为黄熙之父、衡州知府黄兴祖买下,取名“园”。
1703年2月11日清康熙巡游至此,赐额“狮林寺”,后清乾隆皇帝六游狮子林,先后赐“镜智圆照”、“画禅寺”及现存“真趣”等额匾。
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黄熙高中状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松园”。
至清光绪中叶黄氏家道衰败,园已倾圯,唯假山依旧。
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公)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花80亿银元,用了将近70年的时间整修,新增了部分景点,并冠以“狮子林”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苏城。
贝润生原准备筹备开放,但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如愿。
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
解放后,贝氏后人将园捐献给国家,苏州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后,于1954年对公众开放。
1955年,狮子林祠堂建筑大部分为文化部门使用。
1963年3月20日,狮子林被公布为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5月,“文革”开始。
十年“文革”中,狮子林曾一度改名为“朝阳公园”。
1967年一度曾停止开放。
1973年4月,又恢复原名称。
1975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用3万元人民币,买下了苏州市长风厂招待所内原郑氏家属所有的楠木姐妹厅,将其中朝南的厅移建在原荷花厅位置上,改名为花篮厅。
1982年3月,狮子林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5月,在原贝氏族校内的苏州工艺美校搬迁结束;6月狮子林接管,共计面积1360平方米。
1997年12月,苏州市园林管理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狮子林被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增补名单。
1999年10月,狮子林新的“百年紫藤架”正式对游客开放。
2000年8月,因“见山楼”危情显现,同时该建筑的水泥外墙与元代园林及周围建筑不协调,为保持园内风格的统一,拟在维修中对见山楼作部分变动”。
2000年9月,江苏省文化厅以苏文物【2000】54号文批复同意进行维修。
12月底,见山楼经过改建工程完成。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亚凯恩斯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狮子林等五处园林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4月,狮子林照墙南墙上新增从北京圆明园遗址拓下的乾隆手书“狮子林”题字。
2002年4月,倪云林(倪瓒)“狮子林图”书条石镶嵌在真趣亭北长廊的东侧。
2003年11月,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两次来到狮子林,为狮子林题写了“石品洞天狮子林”七个字。
2004年4月,狮子林获国家级AAAA景区的铜牌。
2004年6月,狮子林历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三、写故宫铜狮形态结构特点的一段话在故宫的庭园里,有许多独具风格的陈设,制做精美的铜狮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一种。据古籍记载,狮子又名“狻猊”。《后汉书》和《东观汉记》载,汉章帝和汉顺帝时,安息国和疏勒国曾派遣使者献狮子。唐朝有名的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作的《狮子赋》中有“镇目电暇,发声雷响”等句,形容狮子的灵活与凶猛。我国古代很早就把狮子的形象用在陵墓、石窟寺艺术和各种生活用品上,如汉、唐的石雕狮子,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对·狮纹锦,石窟寺中的文殊菩萨骑狮和各种狮子座,唐代铜镜上的狮子纹,南北朝时期印章上的狮子纽,瓷器中的狮子枕和玩具等等。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狮子舞,同样表明狮子早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动物形象。
明清两代在故宫陈设铜狮子,不仅显耀宫廷的豪华,而且用以显示封建君主的“尊贵”和“威严”。这些铜狮分散在六处,每处都是一对。在中路,“前朝”的正门—太和门和“内廷”的正门、乾清门前各一对;在西六宫,皇帝日常办公和居住的养心殿大门—养心门前有一对、后妃居住的长春宫前有一对;在外东路,乾隆皇帝做“太上皇”( 1796-1799年)住处的正门—宁寿门(现绘画馆正门)和养性门(现珍宝馆正门)前各有一对。
这些铜狮都是明清时铸造的。养心门、宁寿门、养性门前的鎏金铜狮是清代造的,在铜狮的胸前或铜座上都刻有“大清乾隆年造”的字样。清代宫廷造办处的“活计档”中详细记载了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皇帝命令造办处将两座旧天文仪毁掉,铸造一对铜狮,以及乾隆四十年(1776年)将一对重七千六百六十四斤的铜狮安放在宁寿门前的情况。乾清门前的鎏金铜狮,挺立威武,造型别致,但没有年款。据明末《酌中志》、《明宫史》记载:当时“乾清门外左右金狮各一”。
因此可以认为它是明代的。六对铜狮以太和门前的一对最大,而且造型精美,装饰更为华丽,配置在宏伟高大的太和门前十分协调相称,但它没有鎏金,且无款式。据其造型及铸制方面推测,可能是明代的。
这六对铜狮造型生动,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它们都是蹲踞在铜座或石座上,其中五对是鎏金的。鎏金就是铜器的表面涂上金和水银的合金,经烘烤后,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物的表面。鎏金铜狮在阳光照耀下,更加绚丽,光彩夺目。铜狮都作张口露齿状,似乎正在咆哮怒吼;颈上有髦,颈下系铃和缨络;肢爪强劲有力,显示性格凶猛。每对狮子,在右边的,是雌狮,正伸出左腿戏逗小狮子。小狮子作仰卧状,口含大狮爪,充分体现母爱的温暖;在左边的,是雄狮,伸出右腿,正在玩耍绣球,使人联想到我国传说的狮子舞蹈动作,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